趁著春節前,到臺灣參加「心靈深層溝通」課程訓練之便,終於得償一見那位使清泉名聞海外的隱者 ~ 丁松青神父(Fr. Barry Martinson)~ 的心願。
車
行於蜿蜒的山路,晚冬潮冷的濛濛細雨,早將滿山遍谷的樹木洗滌得點塵不染,盡眼看去一片翠綠。沿途原住民的聚落,伴隨著自然之旅的民宿招牌,不止一處可
見。我們在這通往清泉的唯一山道上,盤繞群山而行。穿過了隧道,在往觀霧峰的路上,旁邊叉出一條寬闊的車道,通向停車場。車道左邊,清泉山莊的三樓與路面
平齊。原來這裡的房子,都是依著山壁而建的。路盡頭處,開滿鮮艷紅花的九重葛,覆蓋著一間平房。
下得車來,遠處山谷溪澗的流水聲,經過群
山環抱的迴響,清晰入耳。雖然同行的年輕人都抱臂哆嗦,從雪鄉來的我,卻感覺舒暢無比。靠著懸崖邊的欄杆,正欣賞著山莊下籃球場旁山壁上,馬賽克鑲嵌的原
住民故事壁畫。就有一女士由山莊出來,上得斜坡,親切的招呼。得知我們與神父有約,當即走向那花蔭下的平房去通報。
滿面笑容、雙鬢微白的隱者出現在門口,輕快的走來,並親切的叫出我的名字(字正腔圓的華語呢!)。介紹、寒喧過後,年輕人去泡溫泉,我則隨著隱者進屋。
經
過主人四隻愛犬盤踞的廚房進入飯廳,在八角形餐桌旁就坐,我自背包中取出隨我飛越半個地球的土儀。看到各式各樣的巧克力,童心未泯的隱者,漾開滿臉歡笑,
隨即拿起比利時手工精製的小紅莓巧克力,瓣了兩小塊,很滿足的吃了起來。我提醒他,每天就只能吃這麼兩小塊,他居然點頭認可。
他的居處,
靠近餐廳有祈禱室、書房、和臥室。隔著小起居間的另一端,是男工作人員的宿處。起居間與陽臺之間,看似原來陽臺的一部分,是一間三面臨窗的彩繪玻璃小工作
室,光線充足。檯子上,一疊約兩呎直徑的紙張,一半已繪好設計圖,還有一半尚待製作。靠近陽臺窗邊有兩個鳥籠,幾隻雀鳥棲息其中。落地窗外陽臺上,三數隻
鴿子在地上啄食。沿著陽臺護欄擺了不少盆花木,其中有幾株我喜愛的桂花還散放著一股清香。水泥護欄上,觸手處一層厚厚的地衣,再仔細看,樹榦上也長著青
苔,可以見得,這裡的空氣完全沒有受到任何污染。起居間靠山壁的一面有樓梯通往下層的建築。下得樓梯,左手邊有一間圖書室,和一間小朋友們的活動室,右手
邊就是聞名的清泉天主堂。
步入教堂,有如置身於精巧的小型美術館。天光自三面牆上的彩繪玻璃窗流瀉進來,照著窗下原住民生活形態的壁畫,與彩繪玻璃的華美互相輝映。華麗與樸實,原來能夠融合得這麼自然和諧。
晚
上,我參與了每周五例行,在鄰村為孩子們舉辦的活動。沿階梯走上聖心托兒所,暗夜裡藉著燈光,看到的是三面依著山勢而建的房屋,環圍著的庭院,院子正中
央,挺立著一棵約有兩人合抱的大樹,左邊是水池,池中有聖母塑像,樹後面有兒童遊樂設施。進入右手邊的教室,著實令我驚歎,三面牆上,掛滿了美倫美奐的木
刻浮雕,都是以原住民的生活為主題。孩子們何其有幸,能夠在這純美的氛圍中嘻戲成長。
夜宿清泉山莊。帶著對樸拙與華美、莊嚴與和諧的感動,在清泉的流水聲中,一夜無夢。
特
為二月初二這個燭光的節日,遠道帶來了蜜臘和燭蕊。在活動室,與小朋友們共同分享捲製臘燭的樂趣。六支粉紅色的蜜臘臘燭,點綴在大白臘燭、鮮花與塑像之
間。當所有臘燭被點燃之後,那巧妙的安排,使得粉紅色的燭光,從聖壇上帶著一股柔情,輕緩的一路流入心中,頓時有了回到家的溫馨和觸動。
走在曲折小徑上,有一稚齡女童,指著隱者叫:「耶穌來了」。他笑著說:「我不是耶穌」。並述說,曾經有一小童叫他「瑪利亞」,經過他一再解釋自己不是瑪利亞,等道別時,小童卻仍然說:「瑪利亞再見!」,真是絕倒。
到達彩繪玻璃大工作室,亞威和兩名工作人員正在清理打掃。看了滿滿幾個架子,大大小小各色玻璃,實在很難與那鑲在窗上,令人昡目的彩繪玻璃聯想在一起。除了慧心巧思的設計之外,整個製作的艱辛,只有毛毛蟲變成蛹,再化作蝴蝶的過程差堪比擬。
為
了趕搭翌日清晨的飛機,是道別的時候了。車行之前,回首揮別,但見幾隻狗兒護衛於左右,他微笑著揮手。襯著背後盛開的九重葛,和遠處雲霧繚繞的青山,似乎
亙古以來,他早已存在於這山水之間。數十年來,他早將真理與美善,傳遍這寧靜的山間水湄。他就是這座山,他就是這道泉。他是耶穌,他也是瑪利亞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