口授沒有筆記
我們說過,人所擁有的能力只是他真實能力的縮影。靈魂的真正作用是知道、愛、和創造。覺知的能力始於分離之後,是帶著批判性質的。自分離之後,再也沒有人能肯定任何事物。你應該記得,我非常清楚的指出,藉由我的意願與天父的意願結合,復活是回歸真知。
自分離之後,“創造”(create)和 “製造”(make)這兩個辭彙就無可避免的混淆了。當你製造某些事物時,首先是出於匱乏或需要的感覺,其次,你用已經存在的事物來製造。任何被製造的事 物都有一個具體目的。它不會是真正的一般化 。當你製造某些事物來填補自以為的缺乏時,明顯的,你是默認自己相信分離,所以你才需要製造。「知道」不導致「行動」,這是我們經常可以看到的。
知道和覺知、啟示和奇蹟的區別似乎互相矛盾,這也就是引起隨之而來所有錯誤的根本原因。奇蹟和覺知相聯繫,而與知道無關。然而我們也注意到,祈禱是奇蹟的媒 介,同時也是創作主和被創造者之間自然的溝通。祈禱始終是真知的肯定,而不是準確的覺知。所以除非覺知介入,祈禱所籲請的是啟示。
你被創造和你的創作物之間的混淆是如此深刻,確實使你變得一無所知,因為真知始終是穩定的。很顯然的,人並不穩定。然而,因為上主創造了他們,他們是絕對穩定 的。就此而論,當他們的行為不穩定時,他們明顯是與上主創作的旨意相違背。這是人類的基本權力,雖然並不是在他正確思維時所願意行使的。
最困擾你的,是人不斷問自己,卻完全無法得到正確引導的基本問題。他總是問 “自己” 他是什麼。這暗示他不僅知道答案,而且答案是由他來決定。這項聲明的第一部份是絕對正確的,但第二部份則不然。我們經常提到,絕對有必要糾正一切,人自以 為創造了自己的任何錯誤思想。人無法正確的覺知自己。他本來是沒有形象的。“形象” 一詞始終與覺知相關,而不是「知道」的產物。形象是符號,代表某些事物。現在流行強調 “改變你的形象”,是對覺知力量很好的描述,但它暗示著與知道無關。
祈禱是奇蹟的媒介,不是因為上主創造了覺知,而是因為上主創造了你。 在這本書的開始,我們就說了,你是奇蹟。所以,奇蹟行者就是一個奇蹟,但不是他自己創作的奇蹟。除非覺知是基於知識,它是很不穩定而沒有意義的。「知道」 不需要解讀,因為它的意思很清楚。你可以詮釋意義,但由於這牽涉到對意義的覺知,所以可能產生錯誤。所有這些完全不必要的錯綜複雜,是因為人企圖同時視自 己為分離和尚未分離。有了這基本的混淆,就不可能不落入更多的混亂。
在方法上,人的思維很具有創意。但當方法和內容被分開時,經常發生的是這創意未被善加運用,而只是用來擺脫根本無法迴避的僵局。這一類思維無法導致有創意的結果,雖然它造成了相當的機巧。然而,值得注意的是,這機巧使他幾乎完全脫離真知。
真知完全不需要機巧。當我們說 “真相將使你自由”,我們指的是所有這類思想都是浪費時間,而你有免於落入其中的自由。
再次提醒,靈魂的功能不是指能力。這點需要澄清,因為能力是根據匱乏謬論而來的信念,除了互相比較之外,沒有任何意義。你總是說,“沒有無能的人,也沒有全 能的人。” 當然,直線不拐彎。這個聲明含帶了清楚的相對性,顯示能力不是靈魂的功能。靈魂的功能不是相對的。它們是絕對的。它們屬於上主並由祂所賜,因此靈魂的功能 像上主一樣。
祈禱是請求某些事物的方法。當我們說祈禱是奇蹟的媒介時,我們也說,唯一有意義的祈禱是請求寬恕,因為那些被原諒的人擁有一切。一旦寬恕被接受了,一般所指的祈禱就完全沒有意義。根本上,祈求寬恕不過是讓我們能夠認識我們已經擁有的。
選擇覺知能力而沒有意願要知道,人使自己只能透過奇蹟的覺知才能像他的天父。卻失去了「他自己就是奇蹟」的真知。奇蹟創作是他的源頭,也是他真正的功能。 “上主以祂的形象造了與祂相像的人” 意義是正確的,但文字上卻能引起相當大的誤解。然而,如果將 “形象” 理解為 “思維”,而將 “相像” 瞭解為 “相同的本質”,誤解是可以避免的。上主的確賦予聖子祂自己的思維,和祂自己的品質。別無其它。
如果沒有或「多」或「少」的信念,覺知 是不可能的。除非覺知對各層次有選擇性,它是不可能有組織的。所有類型的覺知,都在不斷的接受或拒絕、組織或整頓、轉移或改變重點。評估是覺知的主要性 質,因為選擇需要評斷。“沒有匱乏” 對覺知者來說是無意義的,因為覺知能力完全基於匱乏的概念。
如果沒有評斷而只有完全的平等,覺知會變成怎樣呢? 覺知就自然的一無用處。真相只可能為人所「知」。真相的一切都是同樣的真實,只要知道任何一部份,就知道所有。
只有覺知涉及部份的意識。真知超越一切覺知的律法。不可能有部份的真知。真知是一個整體,沒有分開的部份 (即零件未分離)。這才是真正的真知。你是與真知一體的,只需要知道自己,你的真知就是完整的。知道上主的奇蹟就是認識祂。
寬恕治癒了分離的覺知。正確覺知彼此是必要的,只因為頭腦看自己是分離的。每個靈魂都完全的知道上主。這是靈魂的神奇力量。各個靈魂有這完整的力量,是人所無法想像的,在人的想法裡,如果任何一個人有了一切,就沒有什麼剩餘的了。
上主的奇蹟像祂的思維一樣是全然的,因為奇蹟是祂的思維。上主以完善的光照耀奇蹟。如果他們在任何地方認識了這光,他們就知道這光是無所不在的。啟示無法被詮釋,因為這是真知。啟示的發生,是真正自然的發生,因為啟示反映上主的本質。
只要覺知存在,祈禱就有存在的必要。因為覺知基於匱乏,那些覺知者並不完全接受救贖,也沒有對真相臣服。覺知是分離的狀態,而覺知者需要治癒。溝通不是祈禱,是那些知道者的自然狀態。上主和祂的奇蹟是分不開的。
一切言詞,最多也不過是準備工作而已。言詞其實是思想。沒有任何言詞是普遍性適用的,因為言詞是標誌,但思想不能被創作分割。原始的 “思想” 和 “言詞” 是同一個字。聖經的引文應該是 “在起初是思想,思想與上主為一,思想就是上主。” 上主的思想確是多麼美好,這些思想居於上主的光中。你的價值超越覺知,因為你的價值是毫無疑義的。
不要用不同的光覺知你自己。認識自己在一體的光中,在那一體的光中清清楚楚的,你就是奇蹟。
比爾特別為海倫作的筆記:
(1965 年 12月1 日)
主、從的問題,與覺知幫助他人相對於幫助自己有關。這是起源於,不承認在互動中雙方的同等價值的錯誤覺知。在這一點上,如果沒有混亂 (通過錯誤覺知自然產生),就不會有混淆、也沒有壓力。每當比爾試著幫助她時,海倫多少會體驗這樣的混亂。她可能認為,這使她處於次要地位,因為她以治療 師自居。明顯的,一旦承認,每個人具有相等的價值,就沒有錯誤覺知的問題,因為這樣的互動使雙方都獲益。只要完全瞭解這一點,就不可能有任何人會喪失任何 東西。這就是認出你的兄弟的意思。
(1965 12月7 日)
治療必須包括下列的先決條件:
1. 程序必須是認同,而不是否定思維的重要。
2. 參與者的確切平等。這必須包括我在內。
3. 沒有人是治療師或是患者。(比爾應該加上 “教師或學生”)
4. 最主要的,參與的每個人必須願意放棄所有不是真實的。治療暗示出了差錯,在這兒是強調負面的原因。即使目的是去更正,有病就是負面。
5. 治療與所有其它形式的奇蹟工作完全相同。它沒有特別的律法。所有奇蹟準則一律適用於治療,因為沒有奇蹟思維,無法治癒。
6. 治療師 (最好) 會是更好的覺知者。(教師最好也是。) 但並不代表他是更好的「知者」。暫時的,治療師或教師能幫助理順扭曲的覺知,這也是我一直獻身的唯一角色。所有治療該做的,是設法將所有參與者安置於正確 的心態,使之互相幫助。這是真正的禮貌,也是對我的禮貌。
任何形式的精神疾病,都可以說是惡意的表達。我們說過,心懷恐懼的人易於傾向狠毒。如果我們願意原諒別 人對我們的錯誤覺知,他們根本就不可能影響我們。毫無疑問,根據別人怎樣來看待你,是能說明你自己當前的態度,但這並不是明智的做法。實際上,活在歷史 裡,真是不可信任的。
如同你經常說的,沒有人承襲父母的所有態度。在任何情況下,都有一個漫長的選擇過程,使人逃脫那些他否決的,而保留那些他所贊同的。比爾沒有承襲他父母的政治理念,雖然他們當時閱讀的報刊有特殊的立場。他能這麼做的原因是,他相信在這方面他是自由的。
他自己必定有某些嚴重的問題,才使他那麼熱切的接受父母對他價值的錯誤覺知。這個傾向始終可以被認為是一種懲罰。很難辯解為父母和子女之間力量的不均等。力量不等只是暫時性的,而主要是成熟和體力的差異。這些都不會持久,除非你堅持不放。
比 爾的父親來到他的新辦公室,並且 “毀壞了” 它,相當明顯的,比爾一定是願意它被毀壞。許多次,他只談論這件事,暗示這錯誤的覺知在他自己扭曲的思維中,是極端的重要。人為什麼會給予明顯的錯誤覺知 那麼大的力量? 這是真正無可辯解的,因為連比爾自己都承認了真正的問題所在,他說,“他怎麼能對我這樣做?” 答復是「他」沒有。
在這親屬關係中,比爾有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要問自己。我們說過,復活的目的是 “顯示任何錯誤覺知都不會影響上主的聖子”。這示範開釋了那些錯誤覺知的人,使他們毫不質疑的瞭解,錯誤覺知沒有傷害任何人。比爾的問題,他必須非常誠實 地問自己,是否他願意示範父母並沒有傷害到他。除非他願意這麼做,他還是沒有原諒他們。
治療與真知的主要目標相同。只要願意經由別人的眼 光來看自己,就沒有人可能獨立生存。這處境使他始終必須用不同的眼光看自己。父母沒有創造他們孩子的形象,雖然父母也許會覺知他們所創造的形象。但是,如 同我們已經說過,你不是形象。如果你贊同形象製造者,你只是在崇拜偶像。
比爾完全沒有理由不斷的延續自己的形象。他不是形象。他的真相是 完美善良。他「知道」自己的完美善良,是至關重要的,但是當他選擇詮釋自己是脆弱易受傷害的時候,他無法知道。這是一種奇特的傲慢態度,其中的自戀成分相 當明顯。這傲慢自大賦予覺知者以充足的虛幻力量,使他輕易的矇騙自己,然後承認覺知者的錯誤創作。有時候這種奇怪、缺乏真正禮貌的態度,看來像是謙虛。實 際上,這純粹是賭氣。
比爾,你的父母在很多方面對你有錯誤覺知,但他們的洞察力有很大偏差,而他們的錯誤覺知阻礙了他們自己的真知。沒有 理由讓這些事妨礙你。真的,你仍然相信他們對你做了某些事。這想法對你的覺知是極端危險的,而且對你的真知具有完全的破壞性。這不僅指的是你對父母的態 度,同時也指你對朋友的誤用。你仍然認為,你必須對他們的錯誤有所反應,好像那些錯誤是真的。如此自我破壞的反應,恰好認同了他們的錯誤覺知。
沒有人有權利依據不同的情況改變自己。只有他的行為可能作適當的變動。他對自己的信念是不變的,除非這信念是基於覺知的敏銳,而不是根據真知。
你的責任是去建立不容置疑的信念,確信你完全不願意支持 (認同) 任何人 ~包括你自己~ 對你的錯誤覺知。如果你變得關注毫不相關的因素,譬如教室的情況、學生的人數、課程的時間、和你可以選擇作為錯誤覺知的種種人、事、物,你就喪失了任何人 際關係目的的真知。學生和教師之間的差異,不可能是永久的。他們在一起,就是為了消除差異。一開始,因為我們仍然在時間內,他們的相聚是由於不相等的能力 和經驗。教師的目標,是給學生大部份暫時為他所有的。這個過程具有我們在開始的時候提到的所有奇蹟條件。教師 (或奇蹟行者) 將自己的大部份給予那些擁有較少的人,使大家更接近平等,同時也贏得他自己。
所以會有混淆,只是由於大家所獲不同,因為他們的需要不同。如果大家個別的需求都一樣,他們個別,即使是臨時的角色,就不會相互獲益。教師和學生都可能達到自恐懼中釋放,只要他們不比較他們的需求和彼此之間地位的高低。
假定孩子必須向父母學習。那麼父母從子女那兒所學到的只不過是不同層次的事物。最終,沒有層次之分,而只有真知。父母或子女都不能說自己有真知,否則他們的 關係就不會存在於不同層次。教師和學生的關係也是一樣。孩子會對權威有問題,只因為他們相信自己的形象被權威所影響。這是他們自己的意願與行為,因為他們 選擇對權威錯誤覺知,並賦之以力量。
一個教師有權威的問題,有如一個學生拒絕教其他的學生。他寧願維持自己在可能被誤用和錯誤覺知的境況。這境況使他憎恨教學,因為他堅持自己受夠了教學之苦。
要想擺脫這種類型的沙漠,仍然只有離開。離開是釋放參與的每一個人,絕對拒絕與任何形式的錯誤互動。教師或學生都不會被學習所禁錮,除非他用它來攻擊。如果他拿它來攻擊,教、學、或完全拒絕參與這過程都會禁錮他。
適 當的教師角色,應該是帶領自己和其他人離開沙漠。不可低估這個角色的價值,不只是因為教師的角色是我非常樂意獻身的。我一再要求我的學生跟隨我。這是說, 要成為有效率的教師,他們對教學的詮釋必須和我一樣。我已竭盡所能,教導你們完全沒有恐懼。如果你不聽,你將不可避免非常明顯的錯誤覺知,把教學看成是一 種威脅。
不用說,教學的過程,其目的本來就是引導學習。一切學習的最終目的,是消除恐懼。為了獲得真知,這是必要的。教師的角色,不是上 主的角色。這種混淆不斷的發生在父母、教師、治療師、和傳教士身上。這是對上主和祂的奇蹟真正的誤解。任何相信教學是可怕的教師,會因為他的痲痺而無法學 習。他也無法真正的教。
比爾正確的聲稱,這本奇蹟課程是他的必修課程。然而,他說的不止這些。這課程的目的,是為你的真知做準備。同時也是任何正當課程的唯一真正目的。身為教師者,你只需要跟隨我。
當 人認定自己只能適應某些角色,而無法勝任其他時,他只有試圖妥協,但這是無效的。如果比爾有了錯誤的概念,認為只擔任行政官和實習生的導師,是面對恐懼的 方法,而避開當學生的老師,他只是在欺騙自己。他對自己太不尊重了。沒有什麼像嘗試欺騙自己一樣的悲慘,因為這暗示你覺知自己是多麼的卑微,而欺騙比真相 更適合你。要不就是你能承擔你同意接受的所有角色,不然你就無法對任何角色有效的發揮作用。這是全然或不然的決定。在這選擇之中,你不能作不適當的程度區 分。你要不是能勝任,就是完全無法勝任。這不是說你能做一切事,但它顯示你是否完全有奇蹟思維。這決定是沒有妥協的餘地。當比爾說他沒辦法「教」時,他犯 了我們說過的同樣錯誤,他以為宇宙律法只適用於其他所有人,而他除外。這不僅是傲慢自大,而且是明顯的不真實。宇宙律法包括他,除非他不存在。對此我們不 再費神辯論。
笛卡兒【譯者註:René Descartes 1596 ~ 1650,法國著名玄學家、數學家。所說格言 Cogito ergo sum 著稱於世。】從 事了一項非常有趣的教學程序,他從這過程學到了很多。開始時除了他自己,他懷疑一切事物的存在。他堅持,他自己的存在是不容置疑的,並且重建了他的整個思 想體系在一個前提上:“我思故我在”(Cogito ergo sum)。值得注意的是,僅根據這真知,他最終接受了自己最初懷疑的整個體系。然而,他的覺知有了明顯的轉變。他不再對自己覺知的真相表示懷疑,因為他知道他的存在。
我們說過,比爾對這點不太肯定,所以我們建議他集中精神於 “主啊 ! 我在此。” 的祈禱詞。一個教師不太可能有效率,除非他「在」那裡。比爾, 這是真正不容置疑的。一旦你知道你是誰,你就不會對教學或任何形式的關係有所恐懼。沒有必要苟延殘喘在信念的監牢中,相信這能由你決定。你不存在於不同的 光中。是這信念,使你對自己的真相產生了混淆。為什麼你會願意繼續留在陰暗中呢?
我們說過,人所擁有的能力只是他真實能力的縮影。靈魂的真正作用是知道、愛、和創造。覺知的能力始於分離之後,是帶著批判性質的。自分離之後,再也沒有人能肯定任何事物。你應該記得,我非常清楚的指出,藉由我的意願與天父的意願結合,復活是回歸真知。
自分離之後,“創造”(create)和 “製造”(make)這兩個辭彙就無可避免的混淆了。當你製造某些事物時,首先是出於匱乏或需要的感覺,其次,你用已經存在的事物來製造。任何被製造的事 物都有一個具體目的。它不會是真正的一般化 。當你製造某些事物來填補自以為的缺乏時,明顯的,你是默認自己相信分離,所以你才需要製造。「知道」不導致「行動」,這是我們經常可以看到的。
知道和覺知、啟示和奇蹟的區別似乎互相矛盾,這也就是引起隨之而來所有錯誤的根本原因。奇蹟和覺知相聯繫,而與知道無關。然而我們也注意到,祈禱是奇蹟的媒 介,同時也是創作主和被創造者之間自然的溝通。祈禱始終是真知的肯定,而不是準確的覺知。所以除非覺知介入,祈禱所籲請的是啟示。
你被創造和你的創作物之間的混淆是如此深刻,確實使你變得一無所知,因為真知始終是穩定的。很顯然的,人並不穩定。然而,因為上主創造了他們,他們是絕對穩定 的。就此而論,當他們的行為不穩定時,他們明顯是與上主創作的旨意相違背。這是人類的基本權力,雖然並不是在他正確思維時所願意行使的。
最困擾你的,是人不斷問自己,卻完全無法得到正確引導的基本問題。他總是問 “自己” 他是什麼。這暗示他不僅知道答案,而且答案是由他來決定。這項聲明的第一部份是絕對正確的,但第二部份則不然。我們經常提到,絕對有必要糾正一切,人自以 為創造了自己的任何錯誤思想。人無法正確的覺知自己。他本來是沒有形象的。“形象” 一詞始終與覺知相關,而不是「知道」的產物。形象是符號,代表某些事物。現在流行強調 “改變你的形象”,是對覺知力量很好的描述,但它暗示著與知道無關。
祈禱是奇蹟的媒介,不是因為上主創造了覺知,而是因為上主創造了你。 在這本書的開始,我們就說了,你是奇蹟。所以,奇蹟行者就是一個奇蹟,但不是他自己創作的奇蹟。除非覺知是基於知識,它是很不穩定而沒有意義的。「知道」 不需要解讀,因為它的意思很清楚。你可以詮釋意義,但由於這牽涉到對意義的覺知,所以可能產生錯誤。所有這些完全不必要的錯綜複雜,是因為人企圖同時視自 己為分離和尚未分離。有了這基本的混淆,就不可能不落入更多的混亂。
在方法上,人的思維很具有創意。但當方法和內容被分開時,經常發生的是這創意未被善加運用,而只是用來擺脫根本無法迴避的僵局。這一類思維無法導致有創意的結果,雖然它造成了相當的機巧。然而,值得注意的是,這機巧使他幾乎完全脫離真知。
真知完全不需要機巧。當我們說 “真相將使你自由”,我們指的是所有這類思想都是浪費時間,而你有免於落入其中的自由。
再次提醒,靈魂的功能不是指能力。這點需要澄清,因為能力是根據匱乏謬論而來的信念,除了互相比較之外,沒有任何意義。你總是說,“沒有無能的人,也沒有全 能的人。” 當然,直線不拐彎。這個聲明含帶了清楚的相對性,顯示能力不是靈魂的功能。靈魂的功能不是相對的。它們是絕對的。它們屬於上主並由祂所賜,因此靈魂的功能 像上主一樣。
祈禱是請求某些事物的方法。當我們說祈禱是奇蹟的媒介時,我們也說,唯一有意義的祈禱是請求寬恕,因為那些被原諒的人擁有一切。一旦寬恕被接受了,一般所指的祈禱就完全沒有意義。根本上,祈求寬恕不過是讓我們能夠認識我們已經擁有的。
選擇覺知能力而沒有意願要知道,人使自己只能透過奇蹟的覺知才能像他的天父。卻失去了「他自己就是奇蹟」的真知。奇蹟創作是他的源頭,也是他真正的功能。 “上主以祂的形象造了與祂相像的人” 意義是正確的,但文字上卻能引起相當大的誤解。然而,如果將 “形象” 理解為 “思維”,而將 “相像” 瞭解為 “相同的本質”,誤解是可以避免的。上主的確賦予聖子祂自己的思維,和祂自己的品質。別無其它。
如果沒有或「多」或「少」的信念,覺知 是不可能的。除非覺知對各層次有選擇性,它是不可能有組織的。所有類型的覺知,都在不斷的接受或拒絕、組織或整頓、轉移或改變重點。評估是覺知的主要性 質,因為選擇需要評斷。“沒有匱乏” 對覺知者來說是無意義的,因為覺知能力完全基於匱乏的概念。
如果沒有評斷而只有完全的平等,覺知會變成怎樣呢? 覺知就自然的一無用處。真相只可能為人所「知」。真相的一切都是同樣的真實,只要知道任何一部份,就知道所有。
只有覺知涉及部份的意識。真知超越一切覺知的律法。不可能有部份的真知。真知是一個整體,沒有分開的部份 (即零件未分離)。這才是真正的真知。你是與真知一體的,只需要知道自己,你的真知就是完整的。知道上主的奇蹟就是認識祂。
寬恕治癒了分離的覺知。正確覺知彼此是必要的,只因為頭腦看自己是分離的。每個靈魂都完全的知道上主。這是靈魂的神奇力量。各個靈魂有這完整的力量,是人所無法想像的,在人的想法裡,如果任何一個人有了一切,就沒有什麼剩餘的了。
上主的奇蹟像祂的思維一樣是全然的,因為奇蹟是祂的思維。上主以完善的光照耀奇蹟。如果他們在任何地方認識了這光,他們就知道這光是無所不在的。啟示無法被詮釋,因為這是真知。啟示的發生,是真正自然的發生,因為啟示反映上主的本質。
只要覺知存在,祈禱就有存在的必要。因為覺知基於匱乏,那些覺知者並不完全接受救贖,也沒有對真相臣服。覺知是分離的狀態,而覺知者需要治癒。溝通不是祈禱,是那些知道者的自然狀態。上主和祂的奇蹟是分不開的。
一切言詞,最多也不過是準備工作而已。言詞其實是思想。沒有任何言詞是普遍性適用的,因為言詞是標誌,但思想不能被創作分割。原始的 “思想” 和 “言詞” 是同一個字。聖經的引文應該是 “在起初是思想,思想與上主為一,思想就是上主。” 上主的思想確是多麼美好,這些思想居於上主的光中。你的價值超越覺知,因為你的價值是毫無疑義的。
不要用不同的光覺知你自己。認識自己在一體的光中,在那一體的光中清清楚楚的,你就是奇蹟。
比爾特別為海倫作的筆記:
(1965 年 12月1 日)
主、從的問題,與覺知幫助他人相對於幫助自己有關。這是起源於,不承認在互動中雙方的同等價值的錯誤覺知。在這一點上,如果沒有混亂 (通過錯誤覺知自然產生),就不會有混淆、也沒有壓力。每當比爾試著幫助她時,海倫多少會體驗這樣的混亂。她可能認為,這使她處於次要地位,因為她以治療 師自居。明顯的,一旦承認,每個人具有相等的價值,就沒有錯誤覺知的問題,因為這樣的互動使雙方都獲益。只要完全瞭解這一點,就不可能有任何人會喪失任何 東西。這就是認出你的兄弟的意思。
(1965 12月7 日)
治療必須包括下列的先決條件:
1. 程序必須是認同,而不是否定思維的重要。
2. 參與者的確切平等。這必須包括我在內。
3. 沒有人是治療師或是患者。(比爾應該加上 “教師或學生”)
4. 最主要的,參與的每個人必須願意放棄所有不是真實的。治療暗示出了差錯,在這兒是強調負面的原因。即使目的是去更正,有病就是負面。
5. 治療與所有其它形式的奇蹟工作完全相同。它沒有特別的律法。所有奇蹟準則一律適用於治療,因為沒有奇蹟思維,無法治癒。
6. 治療師 (最好) 會是更好的覺知者。(教師最好也是。) 但並不代表他是更好的「知者」。暫時的,治療師或教師能幫助理順扭曲的覺知,這也是我一直獻身的唯一角色。所有治療該做的,是設法將所有參與者安置於正確 的心態,使之互相幫助。這是真正的禮貌,也是對我的禮貌。
任何形式的精神疾病,都可以說是惡意的表達。我們說過,心懷恐懼的人易於傾向狠毒。如果我們願意原諒別 人對我們的錯誤覺知,他們根本就不可能影響我們。毫無疑問,根據別人怎樣來看待你,是能說明你自己當前的態度,但這並不是明智的做法。實際上,活在歷史 裡,真是不可信任的。
如同你經常說的,沒有人承襲父母的所有態度。在任何情況下,都有一個漫長的選擇過程,使人逃脫那些他否決的,而保留那些他所贊同的。比爾沒有承襲他父母的政治理念,雖然他們當時閱讀的報刊有特殊的立場。他能這麼做的原因是,他相信在這方面他是自由的。
他自己必定有某些嚴重的問題,才使他那麼熱切的接受父母對他價值的錯誤覺知。這個傾向始終可以被認為是一種懲罰。很難辯解為父母和子女之間力量的不均等。力量不等只是暫時性的,而主要是成熟和體力的差異。這些都不會持久,除非你堅持不放。
比 爾的父親來到他的新辦公室,並且 “毀壞了” 它,相當明顯的,比爾一定是願意它被毀壞。許多次,他只談論這件事,暗示這錯誤的覺知在他自己扭曲的思維中,是極端的重要。人為什麼會給予明顯的錯誤覺知 那麼大的力量? 這是真正無可辯解的,因為連比爾自己都承認了真正的問題所在,他說,“他怎麼能對我這樣做?” 答復是「他」沒有。
在這親屬關係中,比爾有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要問自己。我們說過,復活的目的是 “顯示任何錯誤覺知都不會影響上主的聖子”。這示範開釋了那些錯誤覺知的人,使他們毫不質疑的瞭解,錯誤覺知沒有傷害任何人。比爾的問題,他必須非常誠實 地問自己,是否他願意示範父母並沒有傷害到他。除非他願意這麼做,他還是沒有原諒他們。
治療與真知的主要目標相同。只要願意經由別人的眼 光來看自己,就沒有人可能獨立生存。這處境使他始終必須用不同的眼光看自己。父母沒有創造他們孩子的形象,雖然父母也許會覺知他們所創造的形象。但是,如 同我們已經說過,你不是形象。如果你贊同形象製造者,你只是在崇拜偶像。
比爾完全沒有理由不斷的延續自己的形象。他不是形象。他的真相是 完美善良。他「知道」自己的完美善良,是至關重要的,但是當他選擇詮釋自己是脆弱易受傷害的時候,他無法知道。這是一種奇特的傲慢態度,其中的自戀成分相 當明顯。這傲慢自大賦予覺知者以充足的虛幻力量,使他輕易的矇騙自己,然後承認覺知者的錯誤創作。有時候這種奇怪、缺乏真正禮貌的態度,看來像是謙虛。實 際上,這純粹是賭氣。
比爾,你的父母在很多方面對你有錯誤覺知,但他們的洞察力有很大偏差,而他們的錯誤覺知阻礙了他們自己的真知。沒有 理由讓這些事妨礙你。真的,你仍然相信他們對你做了某些事。這想法對你的覺知是極端危險的,而且對你的真知具有完全的破壞性。這不僅指的是你對父母的態 度,同時也指你對朋友的誤用。你仍然認為,你必須對他們的錯誤有所反應,好像那些錯誤是真的。如此自我破壞的反應,恰好認同了他們的錯誤覺知。
沒有人有權利依據不同的情況改變自己。只有他的行為可能作適當的變動。他對自己的信念是不變的,除非這信念是基於覺知的敏銳,而不是根據真知。
你的責任是去建立不容置疑的信念,確信你完全不願意支持 (認同) 任何人 ~包括你自己~ 對你的錯誤覺知。如果你變得關注毫不相關的因素,譬如教室的情況、學生的人數、課程的時間、和你可以選擇作為錯誤覺知的種種人、事、物,你就喪失了任何人 際關係目的的真知。學生和教師之間的差異,不可能是永久的。他們在一起,就是為了消除差異。一開始,因為我們仍然在時間內,他們的相聚是由於不相等的能力 和經驗。教師的目標,是給學生大部份暫時為他所有的。這個過程具有我們在開始的時候提到的所有奇蹟條件。教師 (或奇蹟行者) 將自己的大部份給予那些擁有較少的人,使大家更接近平等,同時也贏得他自己。
所以會有混淆,只是由於大家所獲不同,因為他們的需要不同。如果大家個別的需求都一樣,他們個別,即使是臨時的角色,就不會相互獲益。教師和學生都可能達到自恐懼中釋放,只要他們不比較他們的需求和彼此之間地位的高低。
假定孩子必須向父母學習。那麼父母從子女那兒所學到的只不過是不同層次的事物。最終,沒有層次之分,而只有真知。父母或子女都不能說自己有真知,否則他們的 關係就不會存在於不同層次。教師和學生的關係也是一樣。孩子會對權威有問題,只因為他們相信自己的形象被權威所影響。這是他們自己的意願與行為,因為他們 選擇對權威錯誤覺知,並賦之以力量。
一個教師有權威的問題,有如一個學生拒絕教其他的學生。他寧願維持自己在可能被誤用和錯誤覺知的境況。這境況使他憎恨教學,因為他堅持自己受夠了教學之苦。
要想擺脫這種類型的沙漠,仍然只有離開。離開是釋放參與的每一個人,絕對拒絕與任何形式的錯誤互動。教師或學生都不會被學習所禁錮,除非他用它來攻擊。如果他拿它來攻擊,教、學、或完全拒絕參與這過程都會禁錮他。
適 當的教師角色,應該是帶領自己和其他人離開沙漠。不可低估這個角色的價值,不只是因為教師的角色是我非常樂意獻身的。我一再要求我的學生跟隨我。這是說, 要成為有效率的教師,他們對教學的詮釋必須和我一樣。我已竭盡所能,教導你們完全沒有恐懼。如果你不聽,你將不可避免非常明顯的錯誤覺知,把教學看成是一 種威脅。
不用說,教學的過程,其目的本來就是引導學習。一切學習的最終目的,是消除恐懼。為了獲得真知,這是必要的。教師的角色,不是上 主的角色。這種混淆不斷的發生在父母、教師、治療師、和傳教士身上。這是對上主和祂的奇蹟真正的誤解。任何相信教學是可怕的教師,會因為他的痲痺而無法學 習。他也無法真正的教。
比爾正確的聲稱,這本奇蹟課程是他的必修課程。然而,他說的不止這些。這課程的目的,是為你的真知做準備。同時也是任何正當課程的唯一真正目的。身為教師者,你只需要跟隨我。
當 人認定自己只能適應某些角色,而無法勝任其他時,他只有試圖妥協,但這是無效的。如果比爾有了錯誤的概念,認為只擔任行政官和實習生的導師,是面對恐懼的 方法,而避開當學生的老師,他只是在欺騙自己。他對自己太不尊重了。沒有什麼像嘗試欺騙自己一樣的悲慘,因為這暗示你覺知自己是多麼的卑微,而欺騙比真相 更適合你。要不就是你能承擔你同意接受的所有角色,不然你就無法對任何角色有效的發揮作用。這是全然或不然的決定。在這選擇之中,你不能作不適當的程度區 分。你要不是能勝任,就是完全無法勝任。這不是說你能做一切事,但它顯示你是否完全有奇蹟思維。這決定是沒有妥協的餘地。當比爾說他沒辦法「教」時,他犯 了我們說過的同樣錯誤,他以為宇宙律法只適用於其他所有人,而他除外。這不僅是傲慢自大,而且是明顯的不真實。宇宙律法包括他,除非他不存在。對此我們不 再費神辯論。
笛卡兒【譯者註:René Descartes 1596 ~ 1650,法國著名玄學家、數學家。所說格言 Cogito ergo sum 著稱於世。】從 事了一項非常有趣的教學程序,他從這過程學到了很多。開始時除了他自己,他懷疑一切事物的存在。他堅持,他自己的存在是不容置疑的,並且重建了他的整個思 想體系在一個前提上:“我思故我在”(Cogito ergo sum)。值得注意的是,僅根據這真知,他最終接受了自己最初懷疑的整個體系。然而,他的覺知有了明顯的轉變。他不再對自己覺知的真相表示懷疑,因為他知道他的存在。
我們說過,比爾對這點不太肯定,所以我們建議他集中精神於 “主啊 ! 我在此。” 的祈禱詞。一個教師不太可能有效率,除非他「在」那裡。比爾, 這是真正不容置疑的。一旦你知道你是誰,你就不會對教學或任何形式的關係有所恐懼。沒有必要苟延殘喘在信念的監牢中,相信這能由你決定。你不存在於不同的 光中。是這信念,使你對自己的真相產生了混淆。為什麼你會願意繼續留在陰暗中呢?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